雪梨臺灣學校於9月21日與22 日分別在西北校區(James Ruse)及北岸校區(Hornsby)二個校區舉辦皮影戲製作之文化服務,此乃為雪梨僑教中心協辦之在地研習暨文化服務。總共約20位老師參與此活動,大部分老師皆反應,皮影戲乃為傳統藝術,大、小學生會很喜歡的文化活動,最重要的是學生可編輯自己的中文劇本,來和同學做故事的角色伴演。
演出皮影戲的劇場舞台結構十分簡單,只要使用一張桌子、一塊布幕便可成為一個小舞台,又稱為「影窗」。我們這次的研習活動,講師們分享了二種劇場舞台的展現:
- 簡易版本: 只要找到一個大盒子, 再貼上描圖紙, 在紙後面打光,老師們隨時可以在教室舉行皮影戲的小劇場。
- 皮影戲的大舞台: 只要架出立體的四方支架,再掛上白色布幕,白色布幕後打光,一個類專業皮影戲布幕舞台即完成。
「燈光」是構成影偶生命的重要部份,約在民國三十七、八年,臺灣皮影戲的演出已開始使用燈泡,之後也有一些劇團嘗試使用日光燈,不過顏色往往失真,反而不若燈泡映現的效果來得絢麗耀眼。第一場訓練活動時,我們利用投影機的強光,強光讓製作之皮影戲效果特別好。但投影機熱度一提升,即會停機, 此造成皮影戲表演之中斷,此也造成投影機將不會是可應用之工具。
皮影戲自從傳入臺灣之後,歷經各種不同的發展階段。早期,皮影戲傳入臺灣時,大多數是富有人家配合宗教性的節慶、作醮、慶生等而贊助皮影戲的活動。當時,不管是皮影戲的藝人或看戲的觀眾,都把日常生活融入熱愛皮影戲中。因此,二位講師也建議老師們可以把皮影戲融入澳洲的生活中,讓班上同學有興趣的編輯與他們生活有關的故事,以激發他們用中文編輯故事,及用中文做角色伴演的劇場表演。老師們也表示,皮影戲在教室並不困難來執行,也可以針對不同年紀的學生能力來設計活動內容。同時,此傳統藝術活動,可以展現學生的天份及訓練學生的中文聽、說、讀、寫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大部分學生會很喜歡在幕後操控皮影及分享他們的故事。
老師在後臺練習控制皮影的有趣畫面
大、小舞台的呈現
老師的即興創作
西遊記圖騰的皮影戲呈現
老師發揮創意,把動物的色彩畫得五彩繽紛
小舞臺呈現現代圖騰「水果或動物」的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