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磚是老屋的裝飾美學,臺灣花磚因手工技藝與時間的累積,成為珍貴的歷史遺產。臺灣地小人稠,隨著都市發展而使地價高漲,導致老屋拆除頻繁,隨著老屋逐漸消失,花磚也失去了它的舞台。在臺灣有一群人二十年來默默用行動保存這片土地的美好,他們就是嘉義台灣花磚博物館的團隊們。
大阪弁天町臺灣華語教室的陳洳豔老師為了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到臺灣花磚文化,特別於2023年4月舉辦為期一個月的免費花磚展示會,展示期間除了舉辦多場花磚手作活動之外,特別於4月9日舉辦臺灣花磚文化的線上講座-「再現百年建築風華 讓臺灣花磚回歸你我的生活中」 ,邀請臺灣花磚博物館創辦人-徐嘉彬館長跟大家分享20年來搶救臺灣花磚的故事,並請該教室的彭聖元老師擔任口譯,此外,由於臺灣花磚博物館在嘉義,因此陳洳豔老師特別準備嘉義的名產-豆漿豆花跟方塊酥等手作美食給參加者們品嚐。
臺灣花磚博物館創辦人-徐嘉彬館長從事科技業,在20年前因緣際會認識了花磚,便與一群志工開始默默投入搶救、保存及修復的工作。
徐館長跟大家分享日治時期的臺灣有95%的花磚是由日本傳入臺灣,融合各式各樣的在地元素後,成為有著臺灣當地特色及帶有獨特意義的「臺灣花磚」。例如:臺灣花磚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擅長使用具象物件,寓意抽象的祝福,例如:蝙蝠、蝴蝶象徵「福」到;金魚是「連年有餘、金玉滿堂」;葡萄、石榴果實多籽,衍意出「多子多孫」;佛手柑的果實外型則形似「佛手」,且「佛」與「福」音近,如佛賜福;蘋果亦取諧音,音近平安;仙桃則有祝福長壽之意。不一樣的圖案代表著不同的涵義,也因此當時許多富有人家更紛爭使用稀有的手工花磚妝點門面,藉以彰顯富貴。
後來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臺灣的老房子面臨被拆除的命運,而徐嘉彬館長不願意見到這段輝煌的歷史被遺忘,因此不斷與時間賽跑,奔走於各個拆除現場,搶救屬於臺灣這塊土地珍貴的百年記憶。館長也特別以屏東「麟洛德源堂」為例,跟大家解說搶救花磚的所需要耗費的時間跟心力,讓大家了解花磚保存的過程,希望能藉此讓更珍惜及重視臺灣的老屋 。
這次來參加線上講座的參加者都是日本朋友,許多參加者在聽過徐館長的分享後,紛紛表示雖然還沒去過臺灣花磚博物館,透過這次的活動後,感受到不一樣的臺灣文化,未來一定要找機會去臺灣花磚博物館參觀!
甚至還有一位參加者提到,她一直很喜歡臺灣花磚博物館,因此特別請臺灣的朋友幫忙買了臺灣花磚博物館的花磚,並請裝潢把它們裝在廚房!這次透過大阪弁天町臺灣華語教室舉辦的活動能直接聽到館長分享搶救花磚的紀錄,覺得真是太幸福了! 尤其聽到館長花了20年的時間,從那些老舊的民宅救出這些珍貴的花磚,而且還為了復原它們的光彩,大費周章一片一片處理!真的是很浩大的工程!在一般的生活中能發現如此珍貴的美術品,而且讓它們重現在世人的面前,同時這樣的搶救活動還繼續進行中,真的是讓人很敬佩! 也經過這次分享才知道原來以前的很多花磚都是日本製,自己身為日本人卻不知道這事,希望未來也可以讓更多日本人知道臺灣花磚博物館的館長是如此熱愛著花磚!
徐館長為了活動還特別準備三款不一樣圖案的臺灣花磚送給參加者當作紀念品,搭配花磚圖案的寓意解說,讓許多沒有見過臺灣花磚的參加者,感到十分感動。而藉由這次活動讓許多人認識到臺灣花磚,並透過花磚來認識臺灣擅長使用具象物件,寓意抽象的祝福的獨特文化!
大阪弁天町臺灣華語教室陳洳豔老師再次感謝臺灣花磚博物館的徐館長及參加活動策畫的日本陶藝家鷹野律子老師的大力協助,讓活動能夠順利圓滿,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會舉辦不一樣的活動,跟大家介紹不一樣的臺灣文化!
徐館長為大家準備的三款臺灣特色花磚,嘉義名產-豆漿豆花及方塊酥
花磚展示會場-臺灣花磚博物館花磚與日本陶藝家鷹野律子老師花磚作品
這次線上活動的主講人 臺灣花磚博物館徐嘉彬館長
結合臺灣漢字的花磚手作體驗課程
花磚展示期間的花磚手作體驗課程